华夏环科院
重要活动: 2024第二届中外国学名人圆桌会议暨首席国学官中国文化跨年晚会定于2024年12月29日-31日将在重庆市隆重召开!…
  • 环境TV
  • 慈善公益
  • 大记事
栏目导航
院长寄语
院务文化
徽标释义
院务章程
服务范围
友好往来
会员单位
各地分院
 广西分院 → 院长:黄泓尊
 宁波分院 → 院长:张岳浓
 长治分院 → 院长:李艳龙
 江西分院 → 院长:李 清
 广东分院 → 院长:李永锋
 湖南分院 → 院长:邓 琼
 海南分院 → 院长:袁振程
专题报道
官方首页 > 环境风水 >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1/5 23:36:05 点击数:664 来源:

建筑环境与风水有哪些关系

 
作者: 标签:华夏 国学 环境 人居 城市 生态 传统文化 分享到:
内容概要:风水是研究建筑与生存环境条件的学问,是寻找生气结聚好的最佳自然居住工作环境,风水就是建筑周围风向水流的形势,导致人的工作生活的吉凶祸福,是建筑学上选土地环境、旁及方位、布局、择日、理气的综合平衡严谨学问和技术,是环境对人健康、生理、心理影响的生态环境学。

  一、古代建筑风水的启示:风水是研究建筑与生存环境条件的学问,是寻找生气结聚好的最佳自然居住工作环境,风水就是建筑周围风向水流的形势,导致人的工作生活的吉凶祸福,是建筑学上选土地环境、旁及方位、布局、择日、理气的综合平衡严谨学问和技术,是环境对人健康、生理、心理影响的生态环境学。风水学最重要的是解决平安、富贵、寿命三大问题。动物总会造最安全的栖身之处,狡兔三窟、牛羊择水草而栖息、鸟择高枝而筑巢。人择健康、安全、舒适、理想的环境而建房。很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六、七千年中华先民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聚落选扯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强调城市与建筑面南朝阳,选择与季节风向有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从文化角度讲这与周易学有密切关联。古代风水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风水中叫做:相地如相人,在人地类同思想的基础上,风水常根据人体结构将龙脉之真穴分为三种穴,清代即收有一幅以人体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逼真地体现这种人地同类的理念。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房子,我们祖先琢磨出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古代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象必备,还要讲究觅龙、察砂、观水口、点穴、取向等辩方正位,要求龙真、砂秀、穴的、水抱、向吉,更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相生相克等。自古以来,人们对风水的好坏寄予了十二分重视,历史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从帝王至百姓痴狂深信,形成庞大的社会基础,古代给后人留下很多风水珍贵文献。我们要摒弃糟粕、去伪存真、撷取精华。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归结为整个风水学的灵魂。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气息与环境中生活,人的建筑活动就要有利于天地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平安与快乐,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用气来解释自然环境,风水理论的一切具体措施是围绕如何寻生气,迎气、纳气、聚气凝聚点,使人体之气与宇宙天地之气相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风水是使宇宙之气与人体之气和合的艺术。1997年10月江泽民访美期间讲:对周易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活动,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宇宙观。
  建筑风水在封建
  王朝及之前一直在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不计其数的名城、大都、古镇、古建筑、园林、民居、陵墓是中国风水学的实际体现,中国风水学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我国有特色的古建筑许多实例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将其保护并介绍给世人,世界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建筑风水学。风水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新、发展。建筑风水可分为有形的建筑(自然观)和主要用来指导理念的思想观(人文观),其自然观是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环境学、规划学、园林学、地球物理磁场学、美学、预测学、人体生命信息学、心理学等内涵丰富,综汇性、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的精华,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建筑风水人文观含有许多合理因素应积极吸纳,人文观是以科学理念为基础,考虑更多的客观需要,是其设计的理念和魂魄,给予现代建筑思维新的灵感、创意和创新。
  二、现代地质环境与建筑风水
  地质环境的影响:生态地质资源影响人类生存,当今时代有些城镇区域内,山不青水不秀的严重局面已威胁人类的生存,据国内媒体报道:2006年我国发现和查处的违法用地案件比上年明显增加,违法用地屡禁不止。我国30个省889个县旗区分布有沙化土地,全国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影响着近4亿人口生产和生活。长江已经成为世界上遭破坏最严重的十大河流之一,澜沧江、怒江河流中大量淡水生物灭绝,水资源严重短缺,动摇我们生存的基础。黄河流域七个城市近年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和生态经济开发用水之风,造成水资源浪费。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3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2007年3月《新闻晚报》报道:过多抽取地下水,城市不合理建设,全国70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天津、太原、西安等城市最大沉降超过2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报告:预计未来20年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人民日报报道:黄河上游断流干涸,重庆市2007年冬春15万人口处于没水状态。某省某县疯狂的采砂何时休,烟尘污染无人管,无土源窑还在烧。某些地区引发各种地质灾害蜂涌而至,水土流失,泥石流、水灾频繁,旱灾连连,人类生态地质大环境正被现代工业破坏。现代城镇建筑格局追求单体经济效应,忽视人与环境的天地人合一关系及全息关系,各种建筑物形成一个个单调、失调的孤立的物质空间,人们在大蜂窝、火柴盒、大鸟笼、玻璃幕格式中生活,某些地区开发建设无序,公共绿地正在被蚕食,人类居住环境越来越不如人意,可怕的城市弊病:热、光、声环境、烟尘、恶臭、土壤、三废、沙尘污染,使人们已感到精神压抑、情绪烦躁,主要是建筑环境与传统风水观分离导致的。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3,今后,我们不注意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可能各类矿产资源会少,气候复杂,热岛现象发生,影响人的情绪。人们被化学有机物质包围,各种电磁波给人类带来慢性损害,随之而来各种无名少见新病毒、新病菌出现,人被奇特的病源缠身是常事。今后地铁、轻轨、立交桥、高速路、隧道、机场、高压线、发射塔、高架桥会翻几番地增加,给人们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作用,气场磁场紊乱,中国农历将会失去以往的准确。风水勘察策划师责任重大,肩负重任。外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风水理论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
  1、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光合作用下,随着地气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潮湿或腐败的地质,是细菌的繁殖天然培养地,不宜建宅。
  3、地下水流,都会放出长振动波或粒子流放射现象,不宜建宅。
  4、磁场环境,地球是一个大磁场,人类是一个小单位的静电磁场,人类的命运,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会受到地球磁场的牵制和影响,人感觉不到磁场的存在,它却时刻对人发生作用。总之建宅要讲究生态地质环境选择。谁也不愿意去住阳光不足,阴暗潮湿,空气污染,治安混乱的宅区,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性情陶冶、智慧开启、心胸开拓、寿延年总体有很大关系。大中小型园区,商业楼宇店铺要注意风水选址,选地基忌十凶地,严格遵循建筑风水选址十原则。
  如环境与疾病有没有关系――人类疾病与外在因素影响有:
  1、生物性病因:非典,禽流感。2003年我国春季发生的非典传染瘟疫,暴露了传统建筑设计上的严重缺陷:
  (1)楼距狭窄,形成风闸效应;
  (2)建筑缝隙与病源载体;
  (3)地沟泛味与传染疾病。
  2、物理性病因:宅下有密如蜂的电流通过或交叉处。
  3、化学性病因:北方某地住煤渣砖房屋一家三口死于肺癌,氡气是祸首。
  4、地域性病因:内蒙古一些地区肺、皮癌发病率高,当地饮用水含砷量过高。
  5、天体现象与疾病:月球、月日、太阳黑子强引力影响使人心理和生理发生紊乱。
  医学名著《天星却病论》曰:凡人疾病有三,其一系元气所感,其二系本身所致,其三系宅兆所应。水质与疾病:水质的好坏,常指示生气的好坏,进而决定着环境的好坏。近代科学早已证实,水质直接影响人的体型、体质、生育,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如秃顶、咽炎、颈瘤、恶疮、佝偻病等,经过大量学考察证明,不同区域的水源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却可致病。
  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用较大篇幅强调环境保护工作,指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个约束性指标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够改变,是环保一大举措。2007年初国家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节能减排,各部委实行区域行业项目限批。各省市纷纷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日报2007年6月4日公布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十一五”时期国家对炼钢铁、水泥、电力、焦炭等十三个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7年6月5日全球生态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领导人致辞强调,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人类共有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森林覆盖率从1950年的8.6%上升到目前的18.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亩,居世界第一位。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得到了有效加强。20多年来,中国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累计吸收二氧化碳500亿吨,促进了温室气体减排。


来源:互联网

 

本文网址:http://hx5000.org/show.asp?id=216
新闻表情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政府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联合国开发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欧洲环境局   美国环保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机构合作
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所(英国)   环境资源经济学家协会(美国)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欧洲环境资源经济学会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清华大学环境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浙江大学环境资源学院   上海交大环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复旦大学环境系   中山大学环境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耶鲁大学森林环境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环境系   哈佛大学环境政策中心   印第安纳大学环境学院   斯坦福大学市政环境系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所   密歇根大学资环学院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中国环境保护行业协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   大自然保护协会   美国东方大学   香港易经学会  
媒体合作
中央电视台   中国环境报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华网   人民网   环保中国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林业新闻网   中国环境资讯网   新浪网   网易   搜狐网   腾讯网   中国绿色发展网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中国建设报   新京报   中国经营报   马来西亚 TV3   安徽电视台   环球时报   中国环境标准网   广东电视台   河南电视台   江苏电视台   央视网   搜房网   优酷网   PPTV   酷6网   土豆网   讯雷看看   芒果TV   激动网   爱奇艺   南方网   中国网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