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候鸟蓑羽鹤都要从印度次大陆返回中国北方的繁衍地。气流、天敌、折羽而亡,都无法阻断攀升前行的向往。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如同这些悲壮的蓑羽鹤,为了生存,为了明天,艰难向上,奋力前行。漫漫35年征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忧患、奋斗与梦想。
3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目前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这些树按株距3米排成单行,可绕地球赤道2300圈。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石灰锤”,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
“七勇士”壮大到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
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奋斗二十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三北,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史前遗址、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
然而,放眼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版图,横贯北方万里疆土的,是漫漫黄沙、沟壑纵横、断壁残垣。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在中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亿万三北人的命运。
当代人类最为悲壮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位于三北工程线东部的黑龙江拜泉,曾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县。二十多年前,这里的水土流失触目惊心。照这样下去,200年后,拜泉将无地可耕。
时任县长的王树清像一位将军,排兵布阵,给全县3600平方公里土地划上网格,带领56万大军奋战在绿化战场。一天下午上工,谁也找不到王县长。饲养员发现,他在马槽里睡着了。
王树清带领大伙儿发展生态农业,将拜泉打造成全国平原地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远涉重洋前来参观的美国密执安大学校长拥抱他:“这是宏大的工程,你是了不起的领导者。”
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为三北造林人开辟了广阔的时代空间。山河巨变,绿荫遍野,35年,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